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脱贫攻坚在凉山】生态修复让邛海湿地“胖”起来
2018-10-31 14:46:21 来源:光明网  作者:王丽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光明网讯(记者王丽媛)奇花异草之福地,珍禽灵鸟之天堂。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幅员面积达两万亩的西昌邛海湿地,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湿地。

  不仅是游人,连同在邛海劳作的环卫工、管理人员在海边都满是诗情画意。光明网王丽媛/摄

  “瘦了”的邛海又“胖”回来了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围海造田、填海造塘,加之自然泥沙淤积,使邛海水面面积从正常蓄水位的31平方公里,降至27平方公里。

  实施湿地恢复工程后的邛海湿地光明网王丽媛/摄

  后来,随着网箱养鱼、农家乐等无序发展,也使邛海的湿地生态功能受到严重破坏,邛海水质一度恶化。

  历史数据及影像监测显示,1989年到2000年之间,邛海的面积持续缩小。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凉山州、西昌市党委政府便将邛海的保护纳入紧迫的工作议程,首先立法保护邛海生态环境,先后出台《凉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护条例》、《<凉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等。

  2009年以来,凉山州、西昌市坚持以“打造国际重要湿地”为目标,累计投资50余亿元,历时达7年,分6期一步步建成。

  四川省普查办监测数据显示随着湿地恢复建设项目的开展,实施了退塘还湖、退田还湖、退房还湖“三退三还”工程,2010至2015年邛海的水域面积直线上升了11.6%,“瘦了”的邛海又“胖”回来了。

  在邛海生态保护和湿地恢复工程建设过程中,凉山州、西昌市还先后投入3.46亿元,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邛海周边可视范围植被恢复工程,累计实施人工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6.2万亩,水土流失治理307平方公里,每年减少排入邛海泥沙30万吨。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金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