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川”越十年:江苏对口援建后,绵竹乡村建设变“输血”为“造血”
2018-05-10 15:08:54 来源:新华报业网  作者:汪晓霞 华夏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三姐妹的“三彩画坊”点靓年画村

  情怀让生活变得更好

  在绵竹孝德镇,一家叫作“三彩画坊”的文创店远近闻名。店里的三姐妹有一份共同的事业——制作绵竹年画及其衍生产品。14年的时间,她们的作品已经成了绵竹年画首屈一指的金字招牌。

  2004年,贾红兵和小妹贾萍因企业改制相继下岗,因二妹贾君是年画博物馆的创作人员,对年画这门接地气的民间手艺又一直热衷,于是三姐妹一合计,在市政府100万项目资金的支持下筹钱开设了一间小店。

  贾君说,最初她们的店开在社区一个毫不起眼的巷子,只卖年画贺卡和年画挂历两种产品。后来,生意渐渐红火,产品开始触及到各类服装和日用品上:T恤衫、牛仔裤、抱枕、桌布、杯垫……身边能够得着的东西都成了贾家三姐妹的“画板”。

  两年后,绵竹市出台优惠政策,年画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带薪留职,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一下,“击中”了贾君的心坎。“三彩画坊”理所当然地诞生了。

  规模不断扩大,眼看着一切就要变得越来越好,谁也没料到,汶川地震了!这一震,让姐妹们几乎丧失了继续做年画的信心。“整个库房全部受损,还好,员工和我们都没有受伤。”画坊经营就此搁置下来,三姐妹也到德阳市做起了救灾志愿者,并照顾年迈的父母亲。

  “突然有一天,绵竹市政府的领导打电话给我,说人家指名要我们做的年画,问我们跑去哪了?”贾君纳闷着,家园都不保了,为什么还有人想要买年画?

  回到绵竹她发现,驻扎这里的江苏援建队和部队官兵们都对年画充满了浓厚兴趣。于是,三姐妹在搭起的临时帐篷里刻制年画、销售年画,生意出乎意料地好。“或许,那时候大家的生活都在一片灰暗里,而鲜亮的年画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吧。”

  “三彩画坊”生意的火爆也带动了绵竹其他年画作坊的兴起。震后两三年内,绵竹年画一度供不应求。但贾君并不满足于此,她更希望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传承给更多的人。于是,画坊在年画村开设了分店,吸纳该村家庭生活困难的农村妇女,举办手绘年画和刺绣年画培训班,以“授人以渔”的方式,使其掌握一门技术,解决农村妇女灾后恢复生产的实际困难。几年间,画坊共举办了40余期年画培训,培训妇女达600余人。

  贾君创作的“感恩江苏”年画

  现在的年画村,白墙青瓦,流水潺潺,既有川西建筑风格,又融入了江南水乡的苏式风味,再装点上色彩明媚、憨态可掬的年画,让这个川西小城平添了一分独特的祥和与喜庆。贾君说,未来自己还想在村里开设一个集纳全国各地民间艺术的体验基地,吸引更多年轻人到这里做手工、画年画。“和年画的关系就像恋爱,一开始是喜欢,后来注入的感情越来越多,就成了爱情。我希望这份爱能让我一直坚持,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们年画村,爱上年画。”

  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村委会主任方锡光介绍说,镇里的射箭台村、大乘村和石墙村在大地震中被毁殆尽,成立于1993年的年画博物馆也受损关闭。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绵竹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灾后重建,三村合并而成年画村。

  漫步年画村,只见村内基础设施完善,年画街坊、年画广场、年画湖、休闲年画茶座、民间年画艺术馆、二十四孝雕塑群、廉政景观等分布其间,形成完整的以绵竹年画为特色的民俗文化村落。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迟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