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老艺人”的转型良技
正如巴莫曲布嫫说的那样,在国家提倡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今天,有无数的青年人在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青年戏曲演员刘冰演出剧照。北京兰凤剧社供图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我有责任有义务讲好中国故事,演好中国故事,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信。”活跃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刘冰用特殊的方式传播传承戏曲文化。他举办的《梨园寻梦》个人艺术专场,得到了各界艺术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被京剧大师梅葆玖赞曰“梅门马派,戏曲新秀”。
2013年,刘冰成立了北京兰凤剧社及兰凤少儿明星艺术团,举办公益演出及讲座多达300多场。他奔赴全国各省市,将“梨园寻梦”在全国唱响,把中国的戏曲文化唱到大江南北。
在他看来,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信,是他肩上的责任和义务。传统文化自带魅力,怎么样用当代人的语言去描述戏曲背后的故事,让“90后”甚至是“00”后的青少年了解戏曲甚至喜爱戏曲,一直是刘冰努力的方向。
“我们当代演员绝对不是固守的,一定要能捕捉到时代声音。不仅要演古人像古人,更要用古人好的思想来影响今人。”在传统的戏曲中,刘冰经常将当下时兴的语言,相声的包袱,以及电影门类的手法融入到戏曲创新中,处理戏曲舞台艺术的表演。
刘冰告诉记者,积极探索文化领域的新媒体传播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青年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的转型方向。
郎佳子彧是一名“95后”,不过,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与其他同龄人相比,他的肩上多了一份非遗传承的责任。

郎佳子彧正在制作面人。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群摄
今年23岁的郎佳子彧,捏面人已经20年,近5000件作品,是为数不多的“95后”资深手艺人。
郎佳子彧喜欢打篮球、看动漫,而他也巧妙地将这些符合年轻人审美和喜好的流行元素融入到面塑创作中,实现了创作题材上的创新,并且被许多人所喜欢。
无论是传统题材还是现代题材,以往的面塑都是具象的,注重写实,刻画细节。然而,郎佳子彧却更偏爱表现主义,表达内心感受。他高中时创作的面人作品《花季》就是其中的一个,生动地表现了高三学子面对高考压力时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
郎佳子彧本科学习传播学专业,再加上自己本身是“面人郎”的传承人,他想通过新媒体方式来做出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内容吸引人们关注面人技艺。在大四下学期,他和几个好朋友一起组建了团队,开设了微信公众账号,做一些关于捏面人的短视频进行传播。
在他看来,无论如何创新,捏面人的手法、技艺必然是一脉传承下来的,但是,如果想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反映当下时代属性和人民生活,才能焕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吸引人们接受、认可、学习和传承。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入新时代,如何更好地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献言建策的热点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级非遗项目赤水竹编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是一名“90后”,她用古老的技艺带动了整个乡村的就业。“非遗必须活态地传承,不然就面临人亡技失,所以需要年轻人加入。”杨昌芹也有一种担心,现在的就业机会很多,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需要能真正静得下心来学习的人,她认为,怎么想方设法吸引并留住年轻人才是关键。因此,她呼吁,对真正致力于加入非遗传承行列的年轻人,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物力、财力、人力的支持,为他们积极创业创造条件。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寿县:“文艺+宣讲”让党史学习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网友爆料oner组合岳岳骗p:希望大家追正经明星2021/09/02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