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身高1米7今年读初一“敬礼娃娃”已成翩翩少年)

__满目疮痍已重回葱绿;悲伤哀恸化作生的动力。
___当年,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感动和激励着成千上万人收起悲伤,重建家园。
___10年里,这些闪亮的名字,已化为一个共同的符号,成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的一部分。
___他们的经历就是我们的经历,他们的成长就是我们的成长,他们的收获就是我们的收获,
他们的意志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地震时那么多人都坚强地挺了过来,我也不能因为一次的成绩下滑而沮丧。”——郎铮
在郎铮的父母看来,他们希望郎铮像一个普通孩子一样,
健康、快乐地成长,有他自己的喜、怒、哀、乐,
并不因为“敬礼娃娃”的身份而特殊。
现在,他们的想法正在慢慢实现,郎铮正在健康快乐地成长!

郎铮爱好体育运动,平时经常和父亲一起打篮球
人物名片
“敬礼娃娃”郎铮
汶川地震发生后,每一个震撼人心的抢险救灾画面感动着众人。其中,有一张令许多人心灵受到冲击:2008年5月12日,在北川灾区一片四周仍在冒烟的废墟上,一个左臂受伤的幼童躺在一块小木板做的临时担架上,用他稚嫩的右手向八位抬着他的解放军战士敬礼。
这个“敬礼娃娃”让无数人希望沸腾,而他只是个3岁的孩子,名叫郎铮,当时是北川县曲山幼儿园的小朋友。人们为小郎铮得到及时救治感到欣慰,小郎铮的敬礼之举也成为百折不挠之精神的影像写照。
成长进行时
2008年5月12日
3岁的小朗铮被从北川县曲山幼儿园废墟中救出。当时,他抬起右手,向抬着担架的解放军叔叔敬了个礼,这一动作感动了无数人。
2008年5月17日
郎铮被转到四川绵阳市404医院。
2008年5月21日
郎铮接受手术切除左手部分坏死的小指、无名指,手术顺利。
2008年5月23日
由于还需要后期治疗,郎铮被转送至西安唐都医院接受治疗。
2008年7月27日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伤势基本治愈的“敬礼娃娃”郎铮出院了。
2009年4月25日
郎铮到重庆,与救命恩人解放军叔叔们相聚。
2013年5月9日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开馆,郎铮在其母亲的陪伴下来到现场。
2015年2月14日
郎铮前往医院,看望已经病重的“敬礼娃娃”拍摄者杨卫华。
2015年2月28日
郎铮和父母一行来到殡仪馆,悼念去世的杨卫华。
他有一个梦想
“希望进入军营锻炼自己”
“这10年,地震带给他的心理阴影在减弱,以前每逢下雨吹风或天黑他都会害怕,把大人紧紧抱住,现在他基本克服了这种恐惧。芦山地震时,他还参与了学校和北川组织的捐款活动,已经不再害怕提到地震这件事了。”郎铮的妈妈吴晓红说。
其实,十年来,媒体一直在关注郎铮,但他并没有因此觉得自己特殊,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得很好,没有被“敬礼娃娃”的光环所笼罩,他的父母以及外公外婆,同样对他是严格要求。
“都说隔代亲隔代亲,我和郎铮确实很亲,这么多年都是我在绵阳带他,但我也要打他,主要就是他学习成绩不好时。”郎铮的外婆吴志琼笑着说,“他就是一名普通的孩子。”
在郎铮的父母看来,他们希望郎铮像一个普通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有他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不因为“敬礼娃娃”的身份而特殊。现在,他们的想法正在慢慢实现,郎铮正在慢慢健康快乐地成长!
曾经媒体采访时,都曾问到郎铮的梦想是做什么?他曾经回答过想当解放军、想当警察、想当科学家。当这次记者再次问到这个问题时,他仍称自己希望进入军营锻炼自己,不仅是锻炼身体,更是锻炼军人的品质。
整个采访过程,郎铮始终面带笑容。郎铮说,笑容可以让人忘却烦恼,使人心情愉悦,更能让自己笑对生活。
“杨伯伯,我来看您了……”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节前夕,郎铮来到绵州公墓内,为“敬礼娃娃”拍摄者杨卫华扫墓。
地震十年,郎铮已从当初的三岁小男孩,成长为13岁的初一少年,现在身高170厘米的他,活泼而开朗。十年前,地震让郎铮拥有了“敬礼娃娃”的光环,十年后,郎铮没有生活在这样的光环下,而是学会了感恩和坚强!
念旧人
杨伯伯在“18墓区18号”
3月31日早上9时许,绵阳下着大雨。绵州公墓外,成都商报记者见到郎铮时,他已从当年的“婴儿肥”小孩,变成了一位翩翩少年。虽然身材比较瘦,但身高已经达到170厘米。
“你记得在哪个地方吗?”郎铮的爸爸郎洪东问。“18墓区18号。”郎铮马上就回答出来。郎洪东告诉成都商报记者,郎铮现在读初一,一般只有星期六有时间,他们早在一周前就商定好,当天去给杨卫华扫墓。
汶川地震发生后,重灾区北川的一片废墟上,一群解放军战士用简易担架抬出一名三岁小孩,刚从废墟中重生的小孩忍痛举起右手,给叔叔们敬了一个标准的礼。这幅感动无数人、让无数人希望沸腾的照片,拍摄者正是当时《绵阳晚报》的记者杨卫华。2015年2月26日,杨卫华不幸因肝癌离世。
雨越下越大,郎铮手捧着鲜花,头戴着衣服上的帽子,他把一家人携带的唯一一把雨伞,让给了自己的妈妈,然后他快步向前走去。来到杨卫华的墓前,郎铮一边摆放鲜花,一边说道:“杨伯伯,我来看您了!”
郎铮和杨卫华的关系,早已超越了照片主角和拍摄者的关系,他们早已经成为了一家人。郎洪东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地震后,杨卫华不仅在学习生活上帮助郎铮,更是把郎铮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对于郎铮,杨卫华是他的“杨伯伯”,杨卫华去世时,他哭成了泪人。后来每年清明节前,郎铮都会和父母一起前去扫墓,春节时也会去公墓看望。
不仅对杨卫华心存感恩,对于曾经救他的解放军叔叔以及医院的医护人员,郎铮也时刻心存感恩。每逢节假日,郎铮会给曾经帮助他的解放军叔叔和医护人员发短信慰问,还会打电话、发短信聊聊近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去年,郎铮和父母还到过一次西安,前往了当初做手术的医院。
“感恩,是我们所有遭受地震灾难的人,学到的最重要的两个字。”郎铮说。
不服输
成绩在全年级前几十名
地震时,郎铮仅仅只有3岁,那时的他天真无邪。在随后十年的学习生活中,他学会了坚强,更从众多关心他、爱他的人中学到了感恩。
当天扫完墓后,郎洪东和妻子吴晓红带着郎铮到商场买一双运动鞋,等两天又要足球比赛了。这两天,他的左脚因为上体育课时有点扭伤,但星期四学校的足球比赛,他硬是咬牙挺了过来。
“我喜欢足球,以前小学时还是学校足球队的,当时脚只是有一些痛,我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一点小伤,就影响球队的比赛。”郎铮说。
不仅如此,在学习中,郎铮坚强的性格,让他不落下风,还学会了自己进行心理调节。从学前班开始,郎铮就在绵阳东辰学校读书,小学时读东辰小学部,初中时仍在东辰就读。由于郎铮的父母都在北川上班,现在他由外公外婆照看,家里离学校只有3分钟路程,每天早上自己去学校,晚上由外婆接回家。
郎洪东介绍,小升初时,郎铮是以前100名的成绩进入了初中。但是,进入初中的第一次考试,郎铮在全年级2500多人中仅考了500多名,在班上更是倒数十余名。那几天,郎铮比较消沉,但郎洪东和妻子吴晓红并没有责怪他,更多的是安慰。
“后来经过总结,可能是还不习惯,现在成绩在全年级前几十名。”郎铮说,地震时那么多人都坚强地挺了过来,自己也不能因为一次的学习成绩下滑而变得沮丧。
兴趣广
1分钟不到,拼完整个魔方
在和郎铮坐在客厅交流时,他手上拿着一个魔方在把玩。记者打乱了整个魔方,想考验一下郎铮。不过,仅仅50余秒,他就将整个魔方还原。
“6年级开始耍魔方,当时是通过《最强大脑》栏目开始,现在非常喜欢这个节目,每期都要看,但我跟里面的嘉宾还相差甚远。”郎铮笑着说。
郎铮的家中,有一个专门属于他的书房,紧靠着他卧室的窗户。书房的书架上,摆放着《军徽闪耀》《二十四史》《水浒传》《狼图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唐诗三百首》等中外古今书籍。
“我非常喜欢看书,最喜欢的是名人传记,现在看了毛泽东、刘伯温等名人传记,也喜欢军事战争的书籍,以及历史。”郎铮说,平时他都是自己在网上买书,有自己喜欢的,也有老师推荐的。
看书已成为郎铮的乐趣,而锻炼也是他的必修课之一,他的家中,有足球、篮球、乒乓球等运动器材。书架上,挂着十余块冠军、亚军奖牌,有足球比赛和乒乓球比赛等。
郎洪东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是一名警察,平时特别爱锻炼身体,最喜欢的是打篮球。每个星期五放学后,他都会带着郎铮,在小区的篮球场进行一番较量。
“他身体很好,虽然看起比较瘦弱,但身高已经达到170厘米,近三年来几乎每年长10厘米。”郎洪东说,郎铮自己也很喜欢锻炼,参加了很多足球、乒乓球的比赛。
新闻回顾
敬礼娃娃与“敬礼娃娃”拍摄者的动人缘分
2015年2月26日15时许,《绵阳晚报》视觉总监杨卫华因患肝癌在绵阳中心医院去世,享年51岁。在杨卫华数十年的摄影记者生涯中,最为人熟知的经历,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他拍摄了“敬礼娃娃”郎铮,感动中国。

杨卫华与郎铮
同事张登军回忆,拍摄了“敬礼娃娃”郎铮后,杨卫华曾获得第九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纪实类金奖,稿酬加奖金共10万元。拿到这笔奖金后,杨卫华全部捐给了当时正在重建中的北川。
2015年2月14日上午10时许,郎洪东和妻子、儿子赶到绵阳中心医院肝胆外科住院部看望患肝癌的杨卫华。 “他拉着郎铮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儿子也乖巧地偎依在他身边,他用略带嘶哑的声音询问郎铮的学习生活情况,并清楚地记得郎铮还有八年多就读大学了。”郎洪东说,杨卫华告诉他,他已安排好郎铮今后读书的事了,初中、高中都在东辰学校读,并且要上一所好大学,选择一个好专业,并委托了他的朋友今后帮忙照顾。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杨伯伯!”2015年2月26日下午,10岁的郎铮从爸爸口中得知杨卫华去世,顿时流下了眼泪,扑倒在家中沙发上,用被子蒙住头,默默哭泣。
从拍摄《敬礼娃娃》起,杨卫华就和郎铮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郎铮上一年级时,杨哥也一起送孩子到学校。郎铮参加少先队,第一次戴红领巾,第一次升旗,杨哥都在现场见证,并用相机记录下了点点滴滴。”郎洪东说,郎铮也很黏他,也喜欢和他玩耍,因为两家人的房子就在一个小区,一有空,郎铮就会跑到他家去玩。
“郎铮喊杨哥‘杨伯伯’,杨哥有时喊郎铮名字,有时直接喊‘儿子’。七年来,我们不仅是朋友,更是亲人般的感情。”郎洪东说。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寿县:“文艺+宣讲”让党史学习教育“有滋有味”2021/09/02
- 网友爆料oner组合岳岳骗p:希望大家追正经明星2021/09/02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