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的阶梯
太空浩瀚美丽,令人神往,它对人类的要求却又是苛刻的。实现从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转变,被前苏联航天员列奥诺夫形象地称为“上天的阶梯”。
低压缺氧耐力检查。相当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被提升至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航天员冒着氮气在血管中形成气泡甚至气栓的危险,忍受头晕恶心甚至休克的反应,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没有异于常人的坚韧,很难熬过来。”
超重耐力训练。飞行员仅需持续承受5倍的重力加速度3秒,航天员却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但手边请求暂停的红色按钮,20年来从没有人碰过。
模拟失重训练。在国外,他们要经受失重模拟飞机一个架次沿抛物线连续12次的俯冲、拉起,没有人吐过;在国内,他们身着160多公斤的水下训练服,一次就要训练三四个小时,每次下来体重都会减轻四五斤,吃饭时常常连筷子都拿不住。
飞行程序训练。九大本、上百万字的飞行手册,指令有上千条、操作有数百项。他们一遍遍背记、推演,作的笔记摞起来比桌子还高,使数以万计的指令内化为习惯动作和肌肉记忆,每个人闭上眼睛都能精准无误地全流程操作。
头低位卧床训练。他们连续5天保持负6度卧姿,头低脚高、脸部充血、鼻塞头痛、胸闷失眠,同时还要训练进食饮水、清洁个人卫生;心理训练,他们要在狭小密闭的隔离舱内经受抗疲劳抗寂寞考验,72小时连续工作,不能睡觉,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茫茫宇宙,神秘莫测。迈向太空的每一步,都伴随着险阻和牺牲。2003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多事之秋。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重返地面过程中爆炸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5月4日,俄罗斯“联盟一号”飞船返回落点偏离400多公里;8月22日,巴西在发射卫星时星箭爆炸,21名航天同行当场遇难。
这一年,正是我国载人航天的首飞之年。载人航天,人命关天,难道你一点儿都不紧张、不害怕吗?事后,有记者问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他回答:“虽然载人航天充满着风险,但送我们上天的是最好的火箭、最好的飞船,托举我们的是千千万万科技大军,所以我们并不紧张,也没什么可怕的,反而是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享受这个过程。”
“太空科学家”
火箭升空的那一刻最为壮观,但也是载人飞行最危险的时刻。杨利伟回忆自己的首飞经历时曾对记者讲述过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当时,火箭在上升到三四十公里高度时,突然与飞船产生了共振,舱内的一切,包括杨利伟自己都开始急剧振动。加之叠加了8个G的负荷,他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五脏六腑似乎都要被振碎,以为自己就要牺牲了。
事后,杨利伟将飞船上的情况反映给科研人员,这一现象立刻引起了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他们迅速开展全面排查,对火箭系统的各个部件彻底做了技术归零,一次次故障再现,一次次反复筛选,最终找到了问题症结。所付出的艰辛远远大于重新组装一枚火箭。此后,我国火箭技术稳步提升,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载人火箭之一。
飞船阳面温度高达120摄氏度,而背光的一面却在零下120摄氏度。在这样恶劣的真空环境下,如果没有防护,人体就会由于强烈的压力反差,导致体液沸腾、脏器破裂,持续不了2分钟人就会死亡。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航天员一边训练,一边亲身参与实验论证舱外航天服的研制,与科研人员一起围绕舱外服的防护性、操作活动性和适体性开展集智攻关,加快了我国航天服研发的进程。
近20年来,航天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参与系统设计、产品研制、技术攻关,出色地完成了100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先后对在轨实验装置、医监医保设备等提出300多条改进意见,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太空科学家”。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兰区: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园难”2021/09/07
- 网友爆料oner组合岳岳骗p:希望大家追正经明星2021/09/02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