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连云港市灌云县图河镇大兴沟村有一座烈士陵园,18位革命烈士在此长眠。村里一位老人常常来这里,扫墓、浇水、上香……他叫王俊,大兴沟村人,1926年出生,1940年参军,1950年因伤退伍返乡务农。从1990年开始,他自愿搬到烈士陵园边的小屋住下,成为这里的义务守陵人,一守就是27年。

△连云港市灌云县图河镇大兴沟村的这座烈士陵园,王俊老人义务守护了27年
不顾伤痛坚守烈士陵园
1990年,年逾六旬的王俊成了大兴沟村烈士陵园的义务管护员。据他回忆,那时候陵园只是一处不起眼的土墓,四周杂草丛生。他搬到旁边一间简陋的小屋住下,每天天一亮就准时"上岗",扫墓、清除杂草、为柏树浇水……
有一次,他在修剪树枝时左腿不小心被扎了个洞,至今还留着明显的伤疤,一到阴天就会隐隐作痛。左腿上的新伤加上当兵时左膀上的旧伤,一度让他行动不便。有人劝他回家歇着,但他坚决不肯,直到几年前患上轻度脑血栓,家人一再苦苦相劝,他才肯从烈士陵园搬回了家。

△大兴沟烈士陵园成了灌云县的德育基地
"我就想陪他们说说话"
1月8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大兴沟村,在王俊老人家里见到了他。这位92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问起他从参加革命到为烈士守墓的事,他滔滔不绝一讲就是半个小时。"一到烈士墓,我就想到,这些同志为了革命、为了解放,都是不顾生死、拼死拼活地跟敌人去拼的。我们过的好日子,就是他们拿鲜血拼来的。革命烈士,人民会永远记在心里头。"讲着讲着,老人有些哽咽。
王俊14岁入伍,参加过盐南、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多次流血受伤。惨烈的孟良崮战役中,战友们都牺牲了。战前他们曾互相许诺,活下来的人要祭拜、守护牺牲的战友。渡江战役中,王俊左胳膊被敌人的子弹穿透,带伤坚持战斗。战后,骨头凸出、错位,不能负重。24岁时,他因伤退伍,返乡务农。后来,他曾多次前往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祭拜牺牲的战友,兑现诺言。
后来,上了年纪的他很难经常去战友们牺牲的地方祭拜,大兴沟的烈士墓便成了他精神上的寄托。在他看来,大兴沟的烈士虽不是跟他同一战壕的战友,甚至素不相识,但他们也是为保家卫国而牺牲的战友,"大兴沟埋有他们的忠骨,我要陪伴他们,就如同守护我的亲人。"
回忆起战争年代和战友们一起聊天的情景,老人说:"我想见,但见不到这些人了。我这些年特别想他们,到这个墓地,实际上就是想,他们要是活着该多好,我就想陪他们说说话。"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兰区: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园难”2021/09/07
- 网友爆料oner组合岳岳骗p:希望大家追正经明星2021/09/02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