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继续稳中向好。然而,网络上各种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传言、谣言屡见不鲜,这不仅对行业、企业产生不良影响,也不断考验着消费者的心理承受力和辨别力。
近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7年度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举行。在基于2017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完成的29期食品安全风险解析基础上,大会选取了去年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事件,邀请食品领域专家进行了严谨、专业与权威的解析。
1、普洱茶会致癌吗?
存放不当可致黄曲霉素生长
2017年8月,一篇“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的文章再次引发公众关注。文章认为,普洱茶中含有各种霉菌,包括人体致癌物——黄曲霉毒素。随后,多位业内专家针对该事件予以辟谣。事实上,有关普洱茶致癌的新闻在2012年便引发激烈争辩,这次又引发公众新一轮担忧。
专家点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陈宗懋表示,黄曲霉菌喜欢在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的物质中生长繁殖形成毒素,而普洱茶是一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都很低的农产品,它的生产过程不利于黄曲霉菌繁殖和产生毒素。同时,茶叶中的某些成分,比如茶多酚,对黄曲霉菌还有抑制作用。
不过,陈宗懋也建议,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该确保规范。在储存过程中,普洱茶一旦受潮,便有可能产生黄曲霉素。
2、保健品是“万能药”吗?
并无治疗疾病的功效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营养健康食品的关注空前高涨。在强大利益驱动下,保健食品行业一度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有些消费者因迷信保健品而延误病情,触动公众神经。
根据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中允许声称功能的只有保健食品。然而,目前保健食品行业非法添加、虚假宣传等现象屡禁不止,尤其是欺诈性营销,危害最为严重。
专家点评: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朱蓓薇建议,应从国家和企业层面加大对保健食品的科技投入,加强科普宣传,让公众知道保健食品并非药品,并无治疗疾病的功效,并有适宜人群和特殊食用条件的限制;还应对长期违法夸大宣传的媒体,加强考核并加大追责力度。
3、“网红食品”安全吗?
别只要“面子”不要“里子”
2017年8月,因含有国家管制药品成分,广东查处了一款名为“咔哇潮饮”的网红饮料。无独有偶,被追捧的当红餐饮品牌“一笼小确幸”,也因食品安全问题,从各大餐饮平台上彻底消失……
专家点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凯表示,“网红餐饮”在营销、外形、口味等方面花样不断翻新,适应了餐饮行业热点快速转换的特点。但有些“网红食品”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游离于现有监管体系之外,因此,对“网红食品”的监管手段应当创新,落实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强化社会治理,对大案要案从重从速处理,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4、乳制品真的卫生吗?
食用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据外媒报道,因疑受到沙门氏菌污染,法国政府于2017年12月10日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召回法国婴儿奶粉制造商兰特黎斯公司生产的婴儿奶粉,召回涉及国家包括英国、中国、苏丹等。
专家点评: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颖认为,乳制品安全风险依然存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应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以降低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污染风险;并应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食品安全培训;加强生产加工环节中相关微生物的风险监测,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5、吃咸鱼影响健康吗?
偶尔尝尝也无妨
2017年10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官方网站发布了根据WTO(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列表。其中,我国民众喜食的中式咸鱼位列一类致癌物清单中。此外,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含酒精饮料、槟榔果、二手烟草烟雾等,都在名单之中。对此,人们对致癌等级高低与致癌能力强弱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产生疑惑。其中,“咸鱼还能否正常食用”成为关注焦点。
专家点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表示,“一类致癌物”仅表明有充足的基于人群流行病学证据或足够的机制性证据,但证据强度与致癌能力不存在必然联系。“致癌物等级”仅表达对于人致癌证据的确凿程度,与致癌风险的大小无关。同时,还要认识到量效关系的影响。咸鱼虽然是一类致癌物,但在人们食用频次、每次食用量都很有限时,不能简单将吃咸鱼和患癌症画等号。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呼兰区: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破解“入园难”2021/09/07
- 网友爆料oner组合岳岳骗p:希望大家追正经明星2021/09/02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