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北京首间儿童临终关怀病房启用 让孩子在平静中离开
2017-12-23 14:04:3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计巍 李青彤 范永敬 邵欣敏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雏菊之家”为孩子们准备的卧室

  在周翾的努力推动下,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成立了儿童舒缓治疗亚专业组

  “他现在很平静,你就安静地陪着他,好吗?静静地和他说说话,把想说的都告诉他,他听得到的……”儿童血液肿瘤医生周翾一边给昏迷中的陈子超导尿,一边轻柔而缓慢地与他的妈妈苏梅交谈,“今天晚上他的呼吸可能会越来越不好,因为,他在慢慢离开。”

  “记得最好不要动他,每一个小动作都可能会让他觉得很疲惫、很沉重。就安静地陪着他,好吗?让他知道妈妈很爱他。”周翾继续说着。苏梅一一点头答应,眼泪像雨水一样打在病床的被子上。

  2017年11月8日下午,北京第一间由专业医生团队建立的儿童临终关怀病房——“雏菊之家”正在经历着它的第一次告别。

  走向生命终点的孩子们

  在雏菊之家的病房里,8岁的陈子超像是进入了深深的“睡眠”。

  半个多月前,因神经母细胞瘤复发,陈子超的身体急转直下。复发前一天还在学校参加拔河比赛的他,很快无法站立,逐渐不能进食。

  两天前,陈子超的眼睛突然开始变得模糊,看不清楚东西。“他会不会很害怕?”苏梅紧紧地攥着手,然后又把脸埋在手掌间,喃喃自语:“他会不会很痛苦?”

  正在渐渐陷入昏迷的陈子超,有时会说一些梦话。让苏梅感到意外的是,他用很大的力气背了一句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她不明白,为何一个8岁的孩子会在昏迷时背出这么悲怆的句子。

  让苏梅更加不知所措的是,因已无法自主排尿,陈子超的腹部正在鼓胀得如一个坚硬的小山包。

  周翾的到来,让她安定了一些。

  在中国,平均每1个小时,就有4名儿童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最常见的为白血病、淋巴瘤和实体肿瘤。儿童白血病中通常会有20%的病童无法被治愈。而作为儿童实体肿瘤发病率第一位的神经母细胞瘤——尤其是高危晚期的患儿,无法被治愈的概率会更高。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儿童医院”)做了20多年血液肿瘤医生的周翾,几乎每天都在面对患有这类疾病的孩子。一直以来,这些无法被治愈的病童,都会被劝离医院。“但到生命临终的时候,这些孩子的病痛和心理问题,以及家长的心理问题,会更加严重。”周翾说。

  2015年2月,林文娟的儿子小石头同样被查出神经母细胞瘤晚期。当进一步检查得知瘤细胞已经浸润到骨髓中的时候,林文娟知道两岁多的儿子被治愈的可能性已经非常低。

  在给小石头进行“化疗-手术-化疗-移植”这一连串积极治疗的同时,林文娟还做着一件对自己十分“残忍”的事。

  那一年间,她追踪了解了四五个因为同种疾病而进入生命末期的孩子。到现在她还记得那些折磨人的声音——一个小男孩,因为肿瘤末期难忍的疼痛,不断地用头撞墙;还有一个女孩因疼痛躺在床上不断地呻吟、哭喊。

  “我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怕我孩子大出血,我怕我孩子疼得受不了,我害怕这些可能会有的症状发生的时候,我招架不了。”林文娟说。在跟着那几个孩子去经历的时候,林文娟觉得,自己的心在一点一点地,变得坚硬。

  但她还是怕,“因为在孩子最后的阶段,如果不再选择化疗等治疗手段的话,将不会再有医院接收你,而你又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孩子的后续的那些可怕的情况。”

  2016年7月10日,小石头的病复发后,林文娟向周翾打听北京有没有这样的病房:可以让孩子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在家人的陪伴下,带着爱少些痛苦的离开。得到的答案是:暂时没有。但是她可以得到周翾及其跟访团队的远程帮助。

  离开医院前,林文娟在周翾的“舒缓治疗”门诊建立了一个“特殊档案”——可以用于开一些专门的止痛、镇静类的药物。

  “实体肿瘤终末期,90%的病人都会有疼痛,其中87.1%的病人会存在中到重度的疼痛,如果你不能控制孩子的疼痛的话,就先别说什么关怀了。”周翾说,“很多家长跟我说,我可以接受孩子治不好,但没办法接受他那种痛苦。”

  林文娟现在的手机里还保存着,在小石头生命最后三个月间,她向周翾发出的几十条求助信息:

  2016年8月14日:周主任您好,孩子的两只眉毛之间鼓起来一个大包,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2016年10月1日:小孩有两天不吃饭了,口腔肌肉被肿瘤挤压变形,口腔一直有血渗出,这种情况需要做什么?

  2016年10月3日:主任您好,今天早晨他的心跳146,心脏跳动幅度特别大!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他舒服些吗?不胜感激!

  2016年10月4日:周主任您好,小石头在今天凌晨三点三十分很安静地走了,没有出血,感谢您这段时间真诚又专业的指导与陪伴……

  “最后那三个月,周主任除了远程给我专业的指导,告诉我该怎么办,她始终还在安慰我,那些简单的‘没关系’‘很正常’,对我来说就是莫大的帮助,让我能够平静下来。雏菊之家这个病房曾经是我的梦想,真高兴它今天实现了。”2017年10月31日,林文娟在北京第一家儿童临终关怀病房“雏菊之家”的启动仪式上说。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雪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