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做减法,环境做加法
农村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面源污染不容忽视。”市环境保护局总工程师李文青说,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在改变村民生活习惯的同时,也在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最终的目的是减少农村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记者走访了已经开展农村垃圾分类的浦口区永宁街道、六合区龙袍街道和江宁区谷里街道,自开展垃圾分类以来,垃圾减量的成效逐步显现。“以前都是全部垃圾一起运出去,现在少了很多。”永宁街道垃圾分拣中心负责人介绍,纸盒纸箱、塑料瓶等这些可回收垃圾,一般就是村民和保洁员自己收集卖给回收站,干垃圾比起没分类以前减少了至少20%。湿垃圾减量更多,因为经过粉碎、脱水、发酵等处理环节,餐厨垃圾减量达到了90%。在其他开展垃圾分类的街道,垃圾总量的减少都在60%以上。
“除了减量,垃圾分类还能实现垃圾资源化。”市城管局副局长陈雷说,比如餐厨垃圾就会转化成有机肥料。作为垃圾分类开展的主导部门,城管部门将督促各区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引导和鼓励有资质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利用街镇垃圾分类收集分拣站,规范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拓宽回收渠道,不断提升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水平。
垃圾在“做减法”同时,农村环境则在“做加法”。世凹桃源村农家乐经营户汤信义告诉记者,村里的环境正在越来越好。“以前垃圾随手丢的多,垃圾池夏天很臭,现在完全变了样。”他说,除了家家户户配备的分类垃圾桶,村里的路边还配备了统一的垃圾箱,每天有专人来清扫、清运,村里的小广场、道路非常整洁,看不到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虽然是住在农村,这些配套和城里一样。”
市委农工委相关人士认为,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确实是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质量、补齐生态文明短板的民生工程。南京正在建设美丽乡村、特色田园,很多过去交通不便、闭塞的小山村成了旅游景点,餐饮、民宿业发展非常快,“环境配套因此必须跟上。”这位人士说,乡村开发,改变了乡村的面貌,提高了农民收入,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日益增加的垃圾产生量,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势在必行。
在全市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被称为“打一场攻坚战”,南京将用3年时间,完成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市涉农区的落地和完善。
- “冷资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多部门联动 道外区再拆4.4万余平方米河湖“四乱”2021/09/09
- 网友爆料oner组合岳岳骗p:希望大家追正经明星2021/09/02
- 奥运冠军张雨霏:隔离期间能打游戏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