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著名经济学家、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在长春发布了被媒体称为“吉林药方”的《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引起了学术界持续的辩论和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指出,大家在谈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转型中,存在一些概念错误。张可云说,内部“缺新”与外部“有新”是区域发展到“老年”后陷入萧条困境的关键原因, “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思路不能完全囿于转型一条路径,转型与重构相结合是一种新的振兴思路。在确定老工业基地的未来发展方向时,应该避免单纯从内部资源禀赋角度找出路,抓住外部机遇比发挥内部资源禀赋优势要重要的多。”张可云说。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现场致辞。
中国德国商会华北区董事、德国北威州投资促进署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封兴良说,工业4.0本质是智慧工厂和智能生产,未来整个制造行业的研发时间从设计到投产将缩短1/3。“随着自动化程度提高,劳动力成本在产品中生产的总价值方面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软件用于数字化仿真及虚拟装配,从而实现各个组件及接口的成功测试。另外要小批量、智能产品高精度的生产等。这些对于长春有借鉴意义,同时,中德之间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封兴良说。

图为封兴良致辞。他说中德之间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与会嘉宾和听众给予论坛高度评价,认为环球网长春“一带一路”人文经济论坛搭建起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共商东北振兴发展的高层对话平台,深挖长春市特有的城市基因,助力长春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在历史文化、经济科技、人文社会、招商引资等方面实现信息与人的精准链接,助推城市发展,为东北未来发展凝聚共识、破解难题、探索方向、寻找路径。

图为环球网总编辑朱研、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德国北威州投资促进署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封兴良等部分嘉宾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