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焦点要闻滚动**
搜 索
不少高校专利处于沉睡状态 转化有哪些“拦路虎”
2017-08-21 07:49:45 来源:新华网  作者:袁于飞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挖掘高价值专利高校大有作为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发展,除了知识产权部门在主动培育和挖掘高价值专利,国内部分高校在探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打通专利转化通道、激发师生创新热情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

  “现在市场不缺钱,很多企业家都在寻找投资机会,却苦于没有好项目,而我们高校积累了大量亟待产业化的技术。”中南大学副校长周科朝说,“最近几年,中南大学重点围绕学校的优势学科,比如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挖掘高价值专利,进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尝到了甜头。”

  “中南大学为便于科研人员安心从事科研,成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中心,将一系列专利申报审批程序交由技术转移中心工作人员代为办理,技术转移中心通过对外招标,每年优选10家服务水平好、能力过硬的专利代理机构为科研人员撰写高质量的专利申请,为高质量的专利转移转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周科朝说。

  “每成功转化一项创新成果,我们都会进行公示,转化费用一目了然。学校按照国家规定,以知识产权作价出资获得企业股权或资金时,由权利人及其团队拥有70%,因此巨大的经济回报会对科研人员产生较大触动,能从根本上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中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李昌友告诉记者。

  周科朝表示,高校的有效发明专利,就像是一座还未大规模开采的金矿。只要充分挖掘,很多专利都具有高价值。以中南大学为例,截至2016年年底,学校一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921件。目前,中南大学依托学校高价值专利创办的企业已超过150家,仅2017年上半年,学校已实现技术转让45项,最近几年学校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获得的进校横向科研经费已达16.18亿元。

  西南交通大学则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制度,学校与职务发明人按照30%和70%的比例共享专利权。四川省知识产权局局长谢商华说:“相较于学校拥有职务科技成果的全部专利权、科研团队仅享有专利转化收益的制度,西南交大这种让职务发明人拥有科研成果"所有权"的做法,更有效地激发了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的动力和热情。这种新办法施行1年多以来,已有超过150项职务发明专利完成了分割确权,8家高科技创业公司成立。”

  高校高价值专利转化还有哪些“拦路虎”

  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17年3月公布的中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榜,截至2016年年底,在榜单前50名的高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总量就有116156件。排在前5名的高校分别为:清华大学8002件、浙江大学7764件、哈尔滨工业大学5007件、东南大学4665件、上海交通大学4494件。

  “虽然最近一两年高校的高价值专利转移转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相比较高校庞大的发明专利数量而言,目前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还是比较低的。”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不少高价值的专利成果,特别是有效的发明专利,未能顺利实现转移转化。

  那么阻碍高校高价值专利转化的,还有哪些“拦路虎”?

  “目前,高校的高价值专利运营不够仍是短板,缺机制缺平台、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渠道不畅、机制不活。”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指出。

  中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何炼红说,高校普遍缺少擅长专利运营的专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长期以来,一般高校的科研处人员,更多侧重于组织项目申报、过程管理和成果评审验收,而对成果转移转化投入精力少。

  “高校的高价值专利,不仅要发掘,还需要主动培育。”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表示,高价值专利具有高技术含量、专业人员撰写的高质量专利申请文件、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前景等多方面特点,在技术研发之初和研发过程中,就要高度重视运用专利信息,做好评估评价,还需要专门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高质量地申请专利。总之,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和运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服务中介等多方主体共同发力。

  雷筱云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持续加大引导和服务力度,鼓励高校加强与企业、产业及专利运营机构等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完善专利运营平台,进一步为高校专利成果转化提供助力。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