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献身林海,精神薪火相传
通过参观塞罕坝机械林场展览馆,记者了解到,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直至清末时期,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为了弥补国库空虚,“木兰围场”被开围放垦,树木被砍伐殆尽,加之山火不断,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这个昔日的“美丽高岭”变成了林木稀疏、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

展览馆展示树木砍伐断根模型中新网记者张舰元摄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
19世纪六十年代,林业部为塞罕坝林场配备一支从书记到职工总共369人的高规格、精干的创业队伍。这支队伍平均年龄不到24岁,就是这支年轻的队伍,拉开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大幕。

展览馆播放纪录片中新网记者张舰元摄
经过55年历程,三代塞罕坝人克服环境的恶劣偏远与内心的孤独寂寞,接力传承,不忘初心,植绿荒原,铸就了“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创造了“变沙地为林海,让荒原成绿洲”的人间奇迹。
责任编辑:杨雪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
图片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