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好一个大“林子”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55年发展历程速写(报告文学)
2017-08-04 13:55: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国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关键是,这么一路算下来,90分以上才达标。

  一旦不达标,好了,紧跟着一长串的处罚措施,硬碰硬,毫不留情。

  制度在上,有规可循,清清楚楚,容不得半点的侥幸与懈怠。

  就这么着,塞罕坝人在防火上自己给自己念“紧箍咒”,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

  在这个防火“百分制”定量考核办法中,有一大项是“资源管护”,明确一旦发现牲畜进入幼林地,包括发现牲畜粪便,每次扣0.2分。

  当年,刘琨见着的塞罕坝“无林无草无牛羊”,是因为牛羊不来了。如今的塞罕坝,是不让牛羊来。于是,现在的塞罕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难见牛羊”。

  防虫、防火、禁牧,为了保护这片林海,塞罕坝人亮出一套组合拳。

  但他们不满足于“守”,而是也有“攻”。

  塞罕坝人的“拿手好戏”就是见缝插绿、见空植绿。这五年,他们开始向石头要绿色。

  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劳作,塞罕坝能植树的地方基本上都被绿色占领了,“肉都吃光了”,好一点的“骨头”也给啃完了。要说绿色在塞罕坝已经趋于饱和了。但塞罕坝人不避短,因为还有“硬骨头”。

  一些石质阳坡,土层瘠薄、岩石裸露、地处偏远、施工难度大,有的坡度甚至达到46度。塞罕坝人说,绿色无盲区,绿色要彻底。既然铁树能开花,石头上自然也能种树。

  他们把这个工程命名为“攻坚造林”,完全是向改革纵深处挺进的阵势。

  整地如何动手?“沿等高线,利用人工进行穴状整地,穴面规格为长70厘米×宽70厘米×深30厘米,较常规整地规格有所加大,采用‘品’字形配置,有效拦截地表径流”。

  树种选择有哪些要求?“以抗干旱能力强的樟子松和油松容器苗作为主要栽植树种”,苗龄在三四年之间,苗木高度控制在20厘米至30厘米。

  还有特别提示,“苗木栽植完成1周后,进行二次踏实,充分做到根土密接,防止透风失水”。

  这些内容摘自论文《塞罕坝林场开展攻坚造林的成功经验与思考》,作者司宏图,来自塞罕坝第三乡分场。

  塞罕坝的造林与管护,历来都是科研力量“唱大戏”。一群知识分子,甘心在这里观察树、研究树、发现树。

  这五年,塞罕坝完成《坝上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大径级材培育技术研究》《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等5项课题研究,开展《油松、华北落叶松高效培育与经营关键技术研究》《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森林类型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等4项协作研究,评审通过《河北省白毛树皮象防治技术规程》《河北省樟子松人工林抚育技术规程》等3项地方技术标准。

  塞罕坝的659种植物,也被纳入研究的视野。“在特有植物中,光萼山楂是新发现的一个耐寒耐旱种,保存了良好的基因遗传性。”《塞罕坝森林植物图谱》记载道。

  风光摄影家姜平则以艺术的视角,丈量着塞罕坝的一草一木,“高低起伏的山岗之间夹杂着一块块草场和湖泊,晨曦中耀眼的白桦树、夕阳下牧归的牛羊和秋风前短暂的油菜花,构成了塞罕坝典型的地貌特征和美丽的塞外风景。这种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摄影创作”。

  他出版的画册《风光摄影解析:塞罕坝》,以塞罕坝的风景为例,讲述着与风光摄影有关的甲乙丙丁。

  塞罕坝经得住360度全域性的研究与打量,最根本的还是新的生态思想在奠基在涵养。

  塞罕坝之路,是播种绿色之路,亦是捍卫绿色之路,更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为方向的通往未来之路。

  这就是塞罕坝的“根”。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雪

【专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喜迎党的十九大

【专题】砥砺奋进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