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林荣介绍GCS-100钢轨除湿机。中国经济网记者佟明彪/摄
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朱林荣一直坚持的理念。他介绍称,在2014年刚到
上海铁路局工务大修段芜湖北焊轨基地工作时,他做了“三个罩子”,提升了焊轨工作的工作环境。一个是在空气压缩机上设计了一个风罩和消音器,这样就解决了工作环境温度过高带来的机器趴窝问题,同时以解决了空气压缩机声音过大带来的扰民问题。第二个是在钢轨除锈环节的除尘装置,它的除尘效果达到了80% ,也优化了工人的工作环境。第三个就是在焊机上的“除烟罩”,它有效的降低了焊轨时产生的锰蒸汽给工人带来的不适感。
这些改进看似简单,但切实的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而我们就是要用这些简单的办法来解决工作中点点滴滴的问题。 ” 朱林荣说。
让厂商“又爱又恨”的“大工匠”
作为一名行业专家,朱林荣在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时显得有点兴奋,在一口气介绍了
除锈除湿、配轨、焊接、焊后粗磨、热处理等工序后,接受了中国经济网记者的采访,在采访中他更是流露出自己在专业上的自信,他说自己是一个让设备制造厂商“又爱又恨”的人。 “ 为什么‘爱’我呢,因为有些设备在我们基地如果使用效果好的话,其他的兄弟单位也会采用,这就给厂商们带来订单啦。而为什么又‘恨’我呢,因为我对设备的要求比较多,比较严,对设备工作原理了解的也比较多,对于有些一定要达到的要求,我会让厂商严格按照合同做,而还有一些改进性的需求,我会对厂商说,你愿意做就做,不愿意我就自己来做,但到时候这些专利就是我们的了,而且后续的保养维修服务他们也不好插手了。 ”
朱林荣在说这段话时,脸上始终挂着自信的微笑。
“工匠精神”就是要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设备的改进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工作环境,同时也对工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每个人都要多动脑筋,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而朱林荣也正是这样一步步成为一名“大工匠”的。“我1980年在苏州铁路技术学校企业供电专业学习, 1982年开始在上海铁路局工务工厂,当过见习生、技术员、安全员、助理工程师,这期间,我还在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夜大,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 2001年成了上海铁路局焊轨段工程师, 2003年成了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