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0.4毫克”的重量级医生)
某种意义上,0.4毫克成了人们口中最能代表严仁英的分量。
这个分量藏在中国几乎每一个生命开始孕育的时候。由于严仁英的推动,中国孕妇开始在备孕前后每日口服补充0.4毫克叶酸,以预防新生儿神经管发育畸形。世界卫生组织备孕叶酸的补充标准由此确定,60余个国家的公共卫生政策也因此得到改写。
在此之前,严仁英调查发现,围产期中,差不多每40个胎儿中就有一个死亡。而在不良妊娠结果里,胎儿神经管畸形的问题发生率高达4.7‰,居于首位。在有文献报道的20多个国家近20年的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只波动在0.3‰~2.1‰。
1990年,严仁英着手神经管畸形胎婴儿的防治研究工作,那一年,她已经77岁。

几乎没有办法统计,她的研究把多少家庭从胎儿畸形的阴影中解救出来。而这并不是严仁英经历的唯一一次“解放”。
她是南开大学创始人严修的孙女,王光美的三嫂。她也是“不老的老人”,时间一度都无法把她束缚。
在家人的回忆里,90多岁的严仁英依然要求去医院上班。在上班前一天,她就开始念叨:“明天要上班了!”
那一天她会比平时早起一个钟头,洗漱完毕,吃完早饭,静静地坐在客厅里等着。
她最先倡导把妊娠检查从怀孕后7个月提早到孕后40天,还为抗早孕药物研究奠定了基础。她刚24岁就跟着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教授学习,新中国刚成立时,她从美国进修归来,第一个参加的工作就是为被收容的妓女检查身体。52岁的时候,她在北京远郊密云县,一边办学习班培养“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生,一边治疗妇科病。
严仁英为此几乎跑遍了密云水库的库南库北。那时农村连最基本的预防注射都没有,更没有解剖模型,严仁英只能买来一条狗解剖给学生讲课。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医生董悦曾和严仁英一起下乡调查。她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在当时的观念里,城里人怀孕六七个月后到医院检查,农村的孕妇就等到要生了才来医院,可真要有什么问题,那个时候都已经晚了。”董悦曾在甘肃农村见过因出血太久而濒死的孕妇。
下乡调查对严仁英来说是家常便饭,70岁的时候,她和同事还在顺义的7个乡,完成了1998例妊娠妇女的调查。也是在那时,她开始注意到中国胎儿神经管畸形发生率高的问题,并提出利用国外的技术和资金以及中国人口数量庞大的特点开展合作研究。
那是一个折合上亿元人民币的合作。即使在今天,这样规模的研究也不多见。 美方迟迟不敢敲定,作为首席科学家的严仁英一遍又一遍地给美方打电话,又带着美国科学家到基层走访,合作才最终被确定。
根据《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经过20多年对叶酸的推广,神经管畸形问题“下降幅度达到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