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国内  >  地方新闻
搜 索
党员黄大发,绝壁凿出“生命渠”
2017-04-20 11:02:58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陈李育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再来!这一次要用命去换

  修渠失败的草王坝人像失败者一样垂头丧气。很长时间过去了,没有人再提修渠的事情。

  直到1989年,54岁的黄大发主动要求到枫香区水利站学习,三年时间,他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在一次全乡大会聚餐时,一位乡干部的话深深刺激了他。“黄书记,是大米饭好吃,还是你们草王坝的包沙饭好吃呢?”那人在嘲笑草王坝人吃不起白米饭,黄大发听懂了言语中的不屑。难道草王坝人就甘心祖祖辈辈受穷?黄大发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回老家重启修渠项目。

  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同意,答应给6万元现金和38万斤玉米。只是经历了第一次的失败,第二次修渠村民还会支持么?

  “他要是能把这渠修通,我买一箱子鞭炮给他庆贺。”

  人心散了,有人说黄大发这次在做白日梦。再听到黄大发修渠,村民们要么就是反对,要么就是呈观望态度。

  黄大发在村里做动员,他说:“这一次就算用命去换也要把水引到草王坝来!”

  1992年春天,大发渠动工。

村民都记得修渠遇到的危险和困难,每一次都是老支书冲在最前面(潘凌峰 摄)

  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

  浩浩荡荡的修渠工程开始了。

  刚修出一段渠引出了水,村民们开始意识到黄大发做的或许不是白日梦。草坝村村民开始自发加入修渠队伍,还自掏腰包补足修渠差的费用。

  每天,300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修渠,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没有放炮的炸材,黄大发和杨春友去18公里外的邻村买了背回来,天亮出门,深夜回来,路途中全是黄泥巴,有一次走的路太远积累的黄泥巴太厚把鞋底都扯掉了。没有水泥就去城里拉,身上的钱付了水泥费再给司机就身无分文,天黑了只能在车上守一夜或是到当地村民家借宿一晚。

  而最让村民们敬佩的是,这条渠经过的三重大山、三道绝壁、三道险崖全是黄大发冲在最前面。

  “遇到什么困难,都是黄支书先上,他说有任何问题,他来解决。”

  村民们记得,每逢渠修到悬崖峭壁时,都是黄大发一人当前,腰间系着绳子,几个人在岩边拉着,然后下到悬崖去勘测、埋炸药,就如黄大发自己说的,这渠“用命去换”。这份勇敢和坚决让村民们更加干劲十足,一定要齐心协力把渠修到村里去!

  看如今,谁道幸福如草坝

  就这样,经过两年多努力,1994年农历4月22日,一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草王坝大发渠终于竣工。

  草王坝彻底结束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

  通水那天,天气晴朗像村民的心情。

  通水那天,黄大发哭了,36年的艰辛修渠路没哭,在第一次看到清水流出时这位勇敢坚强的村支书流下眼泪。

  汩汩的清水流到草王坝,不仅解决了上百户群众人畜饮水难题,还可满足稻田灌溉用水。

  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村里粮食总产量从每年6万斤飞升到每年80万斤,昔日草王坝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肥沃的良田。

  通渠的那一年,草王坝又通了电,接着又修通了通村路,修起了小学,领头的还是老支书黄大发。

  “现在村里有白花花的大米!”

  “再也没有人说我们的是穷得媳妇都娶不到的光棍村了!”

  “徐国文家那个博士娃就是从我们村小考出去的!”

  “看见对面那个山坡没,那片房屋是今年年底将要异地扶贫搬迁的村民要住的。曾经我们可是白米饭都吃不起的贫穷村,现在可是成了还要异地扶贫搬迁过来的宜居之地呢。”

  ……

  曾经被嘲笑吃不起大米饭的草坝村民,如今挺起了腰板,提起自己村的名字满满骄傲。

  党员黄大发实现了带领草坝村民通水、通电、通路,力拔穷根的誓言。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