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世界因互联网而精彩,生活因互联网而丰富。“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促进网信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4·19讲话”一周年之际,学习路上栏目推出系列专家特稿,为您解读我国网络治理的核心理念和互联网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西方学界用“后真相、后西方、后秩序”来概括刚刚过去的2016年世界发展大势。在“黑天鹅”频出的变革时代,互联网及其社交媒体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世界风云变幻的当下,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发表的“4·19讲话”,能够深切体会到,他对于互联网和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的总体把握是具有高度前瞻性和战略性的。
网信事业应对机遇和挑战:习总书记讲话体现中国智慧和全球视野
作为全球互联网治理领域权力转移的标志性事件,2016年10月1日,美国商务部下属机构“国家电信和信息局”决定正式将互联网域名管理权完全移交给非营利组织“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这一举动宣告美国政府结束了对“域名”这一互联网核心资源长达近20年的垄断,也标志着互联网全球治理从美国的“单极主导”向多边合作的道路迈进。信息传播模式的彻底改变和社交媒体平台上假新闻的泛滥成灾,不仅改写了欧美国家政治社会制度中一些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和游戏规则,也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文明的价值基础和社会共识,从而导致了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迈向终结。
习总书记的“4·19讲话”,与2016年10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上的视频讲话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网络空间所承担的全球责任和“大国担当”,因而成为构建全球传播新秩序、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创新方面的重要文献,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和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习总书记关于互联网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安全与信息化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关系以及“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战略构想的精辟阐述,对于我们在这个“秩序重构”“价值重建”的历史节点上充分认识互联网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具有特别重大的启示意义。
在这些讲话中,习总书记重申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尤其是突出了把“坚持以人类共同福祉为根本”和“坚持网络主权理念”作为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则,这一兼具“中国智慧”和“全球视野”的思想,既主动承袭了构建全球信息传播新秩序的历史宿诺,又积极回应了当下地缘政治经济走势剧烈波动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实践层面,中国也积极借助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等新型国际合作机制,将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主张付诸实施。 2016年G20杭州峰会,不仅是中国近年来“主场外交”的重大成果,也是重构“后西方”时代世界秩序的里程碑事件。实际上,G20峰会机制自建立以来,一直将推动互联网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全球传播新秩序作为其重要议题之一。
在互联网领域,G20的成员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G20国家的平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9%;网民数量占据了全球网民的70%;全球市值排名前20位的互联网企业全部来自G20成员国。这意味着G20框架下的全球治理,涵盖了绝大多数互联网用户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并将现实世界中具有的影响力延续到了网络空间,这为G20框架下推进互联网全球治理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