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释疑
张献忠“木鞘藏银”运送银两龙纹金器为皇家持有
记者看到本次出水的超万件文物中,还有龙纹金器以及金册银册,据现场专家介绍,龙纹金器或为皇家所有,而金册则是明王朝册封藩王及妃嫔、郡王及妃嫔所用。
“史料记载,1646年,张献忠顺岷江南下转移财物,遭遇明朝参将杨展伏击,战败船沉后将大量财物沉于江底。多年来,史学界一直对战斗和沉银地点存在争论,但通过本次考古发掘出水的大量西王赏功金银币、金银册、银锭等金银首饰,以及箭镞等大量兵器来看,我们基本确认了战斗和沉银的地点,万余件文物正是确认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昨天下午,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项目领队刘志岩展示了大量出水文物图片。
刘志岩还特别介绍了当年张献忠用于储藏转运银锭的容器“木鞘”。“将整段原木劈开后掏空,装入银锭后再用榫卯和铁箍铜箍固定的简易容器,不仅容易制作,也十分便于运输,对张献忠这样的农民起义军来讲是很实用的。”刘志岩称,本次发掘出水了大量木鞘实物,内藏的银锭至今保存完好,铭文清晰可见,这与史料记载张献忠用“木槽夹银”运送银两的说法高度吻合。
“明末藩王,待遇都很好,不仅皇帝给得多,还有其他收入,都很有钱。当年李自成攻打开封,周王马上就筹集了50万银两,赏赐下属。”刘志岩说,张献忠沿着陕西,过河南、河北,入湖北、湖南,再进四川,一路抢杀达官显贵,所收获的财宝不可计量。
谈及本次考古发掘的价值,刘志岩表示,本次出水文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种类之丰富,在全国都堪称一项非常重大的考古成果,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对研究明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和军事史,尤其是四川明清史和移民史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背后的历史
张献忠是何人?为何他会有大量财宝留下?
清代以来诸多文献史料记载,明军将领杨展曾在彭山江口伏击了大西军领袖张献忠的船队。张献忠大败后,留下“千船沉银”的宝藏传说。
《明史·流贼传》对张献忠有了详细记载。张献忠跟李自成同岁,是延安卫柳树涧人。崇祯三年,陕西农民起义,张献忠以米脂十八寨响应王嘉胤,自称八大王。在王嘉胤战死后,张献忠与另一头领罗汝才接受时任总督洪承畴的招抚,不过不久后便重新反叛,肆扰陕西、河南、湖广、四川等地。崇祯八年,由于屡遭明军攻击,起义军共13家聚于荥阳,商讨出路。由于与高迎祥、李自成意见不同,张献忠决定与高、李分道扬镳,向东进发。张献忠与李自成时而分兵,时而合兵,与明军展开游击战。
《明史》称张献忠“性狡谲”,就是性格狡诈、诡计多端,确实恰如其分。张献忠与明军交战,时有胜负,而一旦战败,就接受明朝招抚,或是逃入山中,伺机再起。崇祯十三年,张献忠首次入川,不过并未占领成都,仅攻陷泸州与绵州。在明军一路追击下,张献忠部逃离四川,一路经过重庆、湖北、安徽、湖南等地。由于屡次败于名将左良玉之手,张献忠决定避开锋芒,再度入川。崇祯十七年春,张献忠攻占重庆奉节,随后攻取涪州、重庆、成都,并逐渐占据整个蜀地。占据全蜀后,张献忠建大西国,自称大西国王,改元大顺。“西王”即指张献忠。
张献忠长了黄脸长身虎颔,当时他有个绰号叫“黄虎”。不光长了一副吓人面孔,张献忠的为人相当凶残,史称“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因其残暴无道,川中百姓多有反抗,明朝参将杨展与张献忠战于彭山,火烧敌船,并大败大西军。这也就是张献忠率军逃离,留下“千船沉银”宝藏的原因。
钟贺
来源:郑州晚报